新能源汽車熱管理設計方案關鍵要素解析
動力電池熱管理系統(tǒng)的設計,是保障電池運行安全的決定性外在因素。也是提升電池系統(tǒng)壽命等性能指標的關鍵所在。它直接關系到電池系統(tǒng)最終的成敗,可以一票否決設計成果。
在車用動力電池系統(tǒng)早期的設計中,不乏以電池布置為主。打開箱體,滿滿當當?shù)亩际请姵?,熱管理設計難覓蹤影或被弱化,沒有作為關鍵環(huán)節(jié)對待。近些年,這種情況發(fā)生了根本變化,動力電池從功率角度、環(huán)境適應性,對電池系統(tǒng)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熱管理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和要求,并且逐漸成為動力電池組研發(fā)、設計、組裝、運行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(huán)節(jié)。
電池溫點布置需標定
不管是圓柱電芯、方形電芯還是軟包電芯,都是由多層極片疊加而成。下面是目前日常眾多電池常見相關材料熱導率(導熱系數(shù))如圖:
從表中材料角度,電芯成分和金屬材料,差距非常大。也就是說,讓電池表面的溫度,傳熱到最內層,時間長度很長。更為重要的是,均溫特性,會變得非常差。從電池加工工藝角度分析,還有更多的差異影響著傳熱、均溫,具體電池溫度分布特點如下:
1、同一片極片存在溫差,這主要是由于電池涂布厚度工藝差距所導致的。
2、疊片工藝不同傳熱途徑不同,疊片傳熱是沿著疊層的垂直方向。
3、極耳溫度不完全代表極片的中心最高溫度,極耳通過連接片與極片相連,工藝、材料是有差異性的。
通過上面分析對比,單體電芯上溫點采集布置,是不確定的。同時,單體電芯組成的模組、包體,因結構設計、布置的差異,也是完全不同的。
需要通過標定完成溫點的布置設計。如,Leaf電池系統(tǒng)有4個采集點,分布于箱體的不同位置。僅從采集數(shù)量上看,日產是很自信的。但其背后,完成了多少輪實驗,這種開發(fā)難度之大,開發(fā)過程之艱辛,估計是很多用戶所不了解的。
導熱界面材料應用選擇
(1)用在電芯之間的作用。導熱、隔熱。對于很多人來說聽起來似乎是有些矛盾。但是動力電池導熱材料在應用中,的確也是游離在其矛盾的邊緣上。在正常運行,充放電過程中,動力電池在導熱材料的選擇中一般都是選擇能盡快把熱量傳導出來,這樣才能保證系統(tǒng)的均溫特性可以得到保證。但是當發(fā)生故障,如短路、熱失控,動力電池又需要進行絕熱處理,讓相鄰電芯免受株連。
(2)當導熱材料運用在電池和導熱板之間的時候,不僅僅要求其導熱性好,還需要導熱均勻,絕緣性好,這聽起來也是一對矛盾。
從材料角度,材料的導熱性和絕緣性能因制作時添加不同成分進行取舍,其性能天平會有傾斜。下面是導熱硅膠片,應用在動力電池電芯與電芯,電池與導熱板之間。
系統(tǒng)箱體的局部隔熱
從安全角度,隔熱作用對于電動汽車的安全性作用也是很大的,一旦發(fā)生電池系統(tǒng)故障燃燒,能起到對乘員艙緩解和保護作用。目前,箱體還做不到完全隔熱設計,但是,隨著越來越多隔熱材料的不斷面世,對于動力電池箱體以及內部的隔熱設計也日趨完善。隔熱棉在箱體動力電池中的應用。
自然冷卻更需注重熱管理設計元素
目前很多朋友還認為自然冷卻是依靠風速冷卻,無需太多主動的熱管理設計元素,但是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,相對于液體冷卻采用自然冷卻的動力電池在熱管理細節(jié)處理上需要更為注重。其中可以通過以下兩個自然冷卻方式的細節(jié)處理一窺一二。
(1)當采用自然冷卻的時候,電芯之間間距相對于采用液冷系統(tǒng)是加大的。從自然對流的角度,電芯間隙5~10mm才能形成有效通道。同時,模組之間,模組和箱體之間,保留了很大的對流通道。通過實驗數(shù)據(jù)表明空隙容積率在40~50%,自然冷卻的效果是最為理想的。
(2)相對液冷,風冷電池系統(tǒng)外箱體氣流的需要考慮導流通道,當電池充放電倍率在1-2C(電池放電速率),使用環(huán)境溫度也滿足需求。使用自然冷卻是合理的。這種冷卻方式電池箱體就會自然變成了一個“散熱片”。車輛移動時,箱體外形對氣流的導流是需要更為精細設計的,另外電池箱體與車身結合的間隙也是有一定的要求標準。
(本文內容轉載于第一電動網 作者:平全文 )
共有-條評論【我要評論】